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一个值得你来的地方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
国清寺始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

图片中高耸的隋塔。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后人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已予整修一新,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隋塔建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可直接仰见蓝天。

七佛塔,俗称“七支塔”,也称迎宾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建于隋唐时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七佛塔,我们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历史。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是镂空的。七佛塔的上方,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

跨过干丰桥,可以看见国清寺黄色照壁上题写着“隋代古刹”四个大字,黑字黄底分外清楚。这里写的“隋”字可不是错别字,而是引用隋唐时的古体,它也点出了国清寺年代的悠久。

寺院门口的一对大理石狮子,年代非常的久远。但是,这所寺院的狮子却不是原装的狮子,而是从北京拿回来的。原来,中日刚建交的时候,当时日本首相到了中国,中方问他想去哪里逛一逛,于是日本首相便说他想去一下国清寺,因为这所寺庙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但是因为寺庙内的很多文物都因为战乱已不在了,而且寺院也破败不堪。后来,为了修复国清寺,当时就从故宫的宝库中挑选东西,运到国清寺。这一批文物中就有门口的一对石狮子。

大雄宝殿的两侧为十八罗汉楠木像,元代作品,极为珍贵。

大雄宝殿前的两尊铜香炉也是故宫里的宝贝,特别是阶上的那尊上面锲着“圣寿无疆”,这可是故宫里皇太后的物件呀!

千年隋梅,位于大雄宝殿侧面,相传为国清寺第一任住持灌顶禅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 1300余年的树龄。它与湖北沙市章华寺内的楚梅、湖北黄梅县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浙江余杭县大明堂院内的唐梅、浙江超山极慈寺前的宋梅并称为我国五大古梅。邓拓对国清寺千年隋梅有《题梅》诗一首,曰:“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胭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

国清寺里面的另一个国宝,“鹅”字碑。它还有一段的故事噢。相传有一天夜里,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华顶寺,在灯下练书法,忽听窗外异响视之有奇光,随手掷砚出窗外。他掌灯出来四处一瞧,什么事情没有,俯拾地上所掷石砚,竟然变得光洁如玉。于是,曹某便在石砚落地处发掘,掘出王羲之半“鹅”残字碑。后来,曹某苦练七年书法,日夜临摹王某碑帖,最终补全“鹅”字。

国清寺名园——鱼乐园。鱼池是寺的放生池,呈圆形,周有铁栏。池东有一块雕刻精细高约6米的清乾隆皇帝的御题碑,碑文记载着国清寺的秀丽景色和历史沿革。鱼乐园池西边竖一块高约2米的石碑,上刻“鱼乐园”三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池旁有一小亭,曰“清心亭”,亭居高临下,飞檐翘角,内有石桌石凳,亭柱楹联书:“石上清泉松间明月,山光鸟性潭影人心”,写尽了园内赏心悦目的景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