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属于哪个市的(河南省卫辉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卫辉位于黄河北部、卫水之滨、太行山东麓、南太行核心区域,东接浚县,西连辉县市,南毗延津县,北邻淇县,西南与新乡市交界,西北与林州市隔山相望,是中国财神文化之乡、中国包装名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省第二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市、省投资环境优秀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

历史沿革
汲地在殷商前属冀州,商纣时为京畿牧野之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曾在此(今县城区)陈兵筑阵,所以古称为陈城(古时陈与阵同)。周初,武王分封纣都京畿附近为邶、鄘、卫三国,邶在朝歌以北,卫在朝歌以东,鄘在朝歌以南,汲属鄘,今汲县城东北5公里的倪湾村即古鄘城。
周成王四年,邶、都合并于卫。汲改属卫。卫所辖地多在古黄河以东,今滑、浚县及濮阳一带,汲县位于古黄河以西。卫文公八年,汲地已成了晋国的疆土。卫文公之子成公即位后,于六年冬,卫都又东迁至帝丘(今濮阳),传六世至卫灵公。孔子于卫灵公38年首次来卫,后曾由卫都经长垣的蒲、匡往返于陈、蔡间。卫灵公又传八世至卫慎公39年,晋静公二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汲地改属魏,此时已有汲邑之称。魏景湣王三年(秦王政七年),秦攻占了汲,汲改属于秦。

秦王政26年,秦统一六国,汲属秦河内郡。秦末,楚、汉相争,楚王项羽封其部将司马邛为殷王于河内,都朝歌,汲属殷。汉高帝二年开始建汲县,县治在今汲城村,仍属河内郡(郡治在怀)。汉高帝11年,封公上不害为汲绍侯(亦称终侯)于汲县,国名汲,延嗣三世近60年。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县令崔瑷在汲邑筑县城(即今汲城村)。
三国时,汲属曹魏朝歌郡,郡治在卫县(今浚县卫贤集)。晋泰始二年设汲郡,郡治在汲县(今汲城村)。
南北朝时,北魏迁汲郡治于枋头(今浚县枋城村)。东魏时,汲县(县治在汲城村)属司州(州治在邺城)汲郡(治在枋头),这是正式的隶属建制。兴和二年夏,西魏行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元庆,率部分民众来归顺东魏,东魏在汲县的陈城(今县城区)侨置义州安置他们。义州辖七郡十九县(其中有:五城郡、泰宁郡、新安郡、渑池郡、恒农郡、宜阳郡,每郡辖三个县,另有金门郡辖一个县)。北齐时改义州为伍城郡。北周时又改伍城郡为伍城县,县治在陈城。此时,治在汲城的汲县名已不复存在。同时汲郡亦改称卫州,伍城县属卫州。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改伍城县为汲县,县治在陈城(即今县城区)。

唐武德元年,曾以汲、新置义州,四年又废,汲县属卫州,州治卫县,贞观元年州治迁汲(今县城区)。《括地志》载“今卫州城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伐纣筑也”。因《括地志》是唐太宗的儿子魏王李泰主篡的,所以他所指的“今卫州城”就是贞观牛间的卫州城,也就是今汲县城区。
五代及宋汲县属卫州,金属卫州河平军。
元初,合卫州和辉州为卫辉路,路治在汲县。
明朝改卫辉路为卫辉府,府治在汲县。
清朝汲县仍属卫辉府,府治在汲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设道,汲县属河南省豫北道,后改为河北道,道治在汲县。民国16年废道,汲县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民国37年属第四行政区。

公元1943年5月,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山区成立,属太行行署第七专区。1944年11月,成立汲淇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太行行署第五专区。1946年7月改属第三专区。1949年3月复改为汲县,属第五专区。1948年11月7日汲县城解放,在县城区设卫辉市,与汲县同属太行行署第五专区。1949初改属太行行署第四专区,2月撤销卫辉市并入汲县,属太行行署新乡专区。8月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83年9月1日改属河南省新乡市。
1988年10月,撤销汲县,建立卫辉市,属河南省直辖,由新乡市代管。

行政区划
建国初,汲县区划仍为8个区。1950年3月,将第四区并入第五区,第六、七区合并为第四区,全县农村划为5区。
1952年12月至1953年6月,全县分三批建立67个小乡(含城关区7街2乡),辖205个行政村。一区辖拴马、正面、狮豹头、大池山、龙卧、塔岗、田窑、枣庄8乡。二区辖潞州屯、斜道、孙吴坡、清水河、稻香、顿坊店、甘庄、施平8个乡。三区辖寺庄、李庄、芳兰、吕村、司马、仁里屯、官庄、唐庄、山彪、盆窑、郭全屯11乡。四区辖李进宝屯、八里庄、七里铺、段先屯、汲城、白露、张武店、天平、滹沱、大辛庄、史庄、金庄、许屯、李兴村14乡。五区辖柳卫、庞寨、梨园、白河、纸坊、李源屯、口上、良村、大李湾、扈庄、夏庄、彦村、赵村、板桥、宋村、武庄、上乐村17个乡。城关区辖辛庄、马头2乡和县前街、道西街、马市街、下街、德南街、德北街、沿淀街7街。

1954年11月18日改城关区为城关镇。
1955年9月,取消二、三、四,五区建制,除一区外,设7个中心乡,将农村60个小乡合并为29个。一区辖大池山、小店河、狮豹头、拴马4乡,安都中心乡辖顿坊店、比干庙、稻香3乡,芳兰中心乡辖芳兰、吕村2乡,唐庄中心乡辖司马、唐庄、仁里屯3乡,娘娘庙中心乡辖娘娘庙、孙杏村2乡,柳庄中心乡辖八里庄、柳庄、大辛庄、李兴村4乡,武庄中心乡辖武庄、宋村、上乐村3乡,李源屯中心乡辖夏庄、良村、白河、李源屯、梨园、柳卫6乡,城关区辖辛庄、马头2乡。
1956年1月,一区改为狮豹头区。

1956年10月,撤销7个中心乡,改划为庞寨、娘娘庙、顿坊店、上乐村、后河、王彦士屯、太公泉、安都、李源屯、唐庄10个乡。
1958年7月,娘娘庙乡并入主彦士屯乡。
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建立顿坊店、太公泉、狮豹头、唐庄、王彦士屯、李源屯、上乐村7个农村人民公社,行政村改为生产大队,其下设生产小队。城关镇辖城郊8个生产大队和第一街(城内各街巷)、第二街(南、北马市街、下街、沿淀街等)、第三街(德南街、德北街、严光街、西街等)3个街政府。

1959年末,城关镇改为城关人民公社。
1960年王彦士屯人民公社改为柳庄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柳庄人民公社调整为柳庄、后河、孙杏村3个人民公社。12月顿坊店人民公社调整为顿坊店、安都2个人民公社。

1962年3月,改狮豹头人民公社为区,其辖区分为拴马、池山、正面、小店河4个人民公社,6月又合并恢复狮豹头人民公社,并恢复城关镇。
1966年10月,狮豹头、太公泉、安都、顿坊店、孙杏村、后河、李源屯人民公社分别改称红山、红区、红星、东方红、前锋、红卫、东风人民公社,变更城关镇部分街道名称,如沿淀街改称劳动路。

1968年8月,划城关镇郊区设城郊人民公社。
1973年3月,划红山人民公社部分生产大队设大池山、东拴马人民公社,划东风人民公社部分大队设庞寨人民公社,划上乐村、红卫、东方红人民公社部分大队设倪湾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划1镇15个人民公社。
1980年,各公社、街道恢复"文大"前名称。
1983年12月进行农村体制改革,15个人民公社全部改乡,至1985年末,生产大队全部改村民委员会(行政村),生产小队改村民小组,城关居民委员会改街道办事处。
1988年末,全市有582个自然村,103条街巷,设1镇15乡,共辖10个街道办事处,352个行政村。

1989年,全市设汲水镇和东拴马、狮豹头、大池山、太公泉、安都、顿坊店、唐庄、孙杏村、柳庄、后河、庞寨、李源屯、上乐村、倪湾、城郊16个乡镇。汲水镇辖10个街道办事处,农村15个乡设355个行政村,1703个村民小组,共582个自然村。1993年8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李源屯撤乡建镇。全市设2镇14乡,共辖10个街道办事处,355个行政村、1754个村民小组,582个自然村。
1993年,李源屯乡改为李源屯镇。
1994年,孙杏村乡改为孙杏村镇。后河乡改为后河镇。
1996年,唐庄乡改为唐庄镇。上乐村乡改为上乐村镇。
2000年全市辖东拴马乡、大池山乡、狮豹头乡、太公泉镇、安都乡、顿坊店乡、唐庄镇、孙杏村镇、柳庄乡、后河镇、庞寨乡、李源屯镇、上乐村镇、倪湾乡、城郊乡、汲水镇。
2005年,撤销倪湾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入城郊乡管辖。东拴马、大池山、狮豹头3乡再次合为狮豹头乡。
2008年8月21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南省民政厅批复,卫辉市太公泉镇更名为太公镇。

2022年10月,卫辉市辖6个乡、7个镇、342个行政村、15个社区,总人口49万。各乡镇分别是:唐庄镇、汲水镇、孙杏村镇、后河镇、李源屯镇、上乐村镇、太公镇、城郊乡、柳庄乡、顿坊店乡、庞寨乡、安都乡、狮豹头乡。
2023年全市辖13个乡镇、341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总面积86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