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剧情介绍:到底救赎了什么?

《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简介:20世纪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 饰)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在这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内,希望似乎虚无缥缈,终身监禁的惩罚无疑注定了安迪接下来灰暗绝望的人生。未过多久,安迪尝试接近囚犯中颇有声望的瑞德(摩根·弗里曼 饰),请求对方帮自己搞来小锤子。以此为契机,二人逐渐熟稔,安迪也仿佛在鱼龙混杂、罪恶横生、黑白混淆的牢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管理层逃税、洗黑钱,同时凭借与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间也渐渐受到礼遇。表面看来,他已如瑞德那样对那堵高墙从憎恨转变为处之泰然,但是对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着心中的希望和目标前进。而关于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这一切朝前推进了一步……
在观看影片之前,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和小编一样,认为“肖申克”是电影的主人公。看过之后才知道主角是我们命运多舛的——安迪。
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只觉得安迪是一个在遭受诬陷之后凭借自己努力逃出监狱的励志人物。
可是,我忽略那些配角,那个在安迪教育下梦想考入大学却被射杀的汤姆、那个刑满释放却在旅馆中自杀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


村上春树曾在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写到,真正的艺术,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且任何年龄段都能从中获取共鸣的。《肖申克的救赎》在电影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上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平衡,从电影欣赏角度来说,奥斯卡的失利和时间的考验,反倒让它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得到了完全的展露与升华,使其成了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监狱长在罪犯入狱之前便说:“把思想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是否每个人都曾有违背自我志愿,迫于社会压力而逆来顺受的时候呢?有人说,《肖申克的救赎》只是复刻了《基督山伯爵》的越狱传奇,我不认同,肖申克的现实性不亚于生活,人人都处于或大或小的监狱,都服从着或多或少的体制,只是因所处环境而丧失了突破集体桎梏的能力。

要自由,先学会隐忍与谋划
安迪在入狱之后,并未选择和瑞德一样,去尝试假释,而是和周围的环境慢慢周旋,然后找出破绽,各个击破。他本来是一个很厉害的银行家,所以在监狱里,他帮助道貌岸然的典狱长洗黑钱,并且为监狱其他狱警谋取各种钻漏洞的非法收入。他利用自己在金融方面的才华和本领,最大化地展示了自己的价值,尽可能地为自己找到一个有利的位置,从而为越狱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在监狱之中,安迪始终也以一种高姿态出现在每个恶劣的处境之中,曾有过狱卒的毒打,混混的刁难,也有过完全绝望的时候,唯一能证明他清白的证人被典狱长暗杀,与此同时,正在承受着三个月寒如死寂的禁闭,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依旧密谋着惊天大逆转。所以说,安迪并非自命清高不妥协,而恰恰在于会审时度势,谋划布局。

监狱充满了压抑和晦暗,每个犯人都如同被奴役的机器,人生而自由,但是当长期丧失自由后,人就会再也意识不到这项人生基本权利。安迪扩建图书馆,带领狱友学习、欣赏唱片,这些艺术,修养的建设,都为了重新唤起众人对于自由的意识。影片中有一场戏是安迪冒着触犯禁忌的危险,为所有囚犯送上一份充满自由气息的豪礼:在监狱喇叭里播放《费加罗的婚礼》。优美的女声从扩音喇叭里流淌出来,狱警、囚徒们都被莫扎特动人心魄的音乐深深感染。音乐消灭了他们的阶级差别,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一样的、来自上帝的馈赠。那一刻,无论你是狱警还是囚犯,你受到的艺术感染是同样的。安迪之所以如此重视知识文化对人的作用,是因为他深知,正是书籍、音乐、知识修养的熏陶才得以让他突破了现实的困境。


“有些鸟儿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翼太耀眼了。”安迪不可思议的谋划和隐忍,在自由与希望的驱使下,以破釜沉舟的方式,用小锤子挖掘地道,足足挖了二十年。最终爬过五百码的污水管道,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恶臭,一边吐着,一边逃离了肖申克。如果说,牢房象征女人的子宫,在这个子宫里,安迪日日夜夜孕育着不屈的灵魂,那么长长的监狱污水道,就是母亲的产道,与初生的婴儿一样,他的再一次生命,也必须通过污秽、恶臭、黑暗、挤压,破除降生时的重重艰难险阻,获得生命。

《肖申克的救赎》是专属于安迪的传奇故事,每一个处于体制之中的我们,是否考虑过人生旅途的意义?生活中不乏有人因为没有毅力而失败的例子,却没有几个人能和安迪一样,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皆处于肖申克之中,可以逃离的人却寥寥无几,人生的越狱,注定是最孤独的一趟旅程。

影片最后,安迪最终遵循内心的价值观,他自由了,开了一家旅馆,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