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作》原文——大唐边塞诗的另种寂寞
除夜作 高适
孤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说到大唐边塞诗人,我们心里立刻涌起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李贺那些个波诡壮阔、绮丽独绝的边疆场景以及诗人豪侠肝胆的魅力人生,而到这里,我们要说一说其中作为边塞派始祖高适的一首孤独之作《除夜作》。
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有人会想起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同样是孤独,大家来分辨有何不同?一个是孤馆寒灯,一个是弹琴复长啸。一个是深山隐居,另一个是久出边塞。一个混仕,一个向佛,心态自然有很大不同了。再来说回本文的主题,高适贵为散骑常待,在初唐年间因拓边战事及周边民族政治关联,需要不时地到幽州、陇右、河西、川边之地送使巡边,节庆期间尤其经常驻外,在古代信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可谓莫大的孤清困苦了,这也是人之常理常性。我们要说的,本诗有何特色呢?
诗思:同样的思乡,在唐人那里显得婉转凄清,感人至深。‘全诗没有过多描绘,只简用两个意象:‘孤馆’、‘寒灯’,余下着重写自己的思绪及联想,也许意象不够丰富,但情思承续转结却十分流畅,发人深省。1.‘客心何事转凄然?’简短的旁白问话,随即引发思乡情绪的一泻千里。可能跟古代交通不甚方便,在外为官或差旅,便‘’茫茫两难知‘’相关了。2.后句连用三个借代,‘’故乡‘’借指故乡亲朋,‘’千里‘’指代千里之外自己,‘’霜鬓‘’亦指代自己,而且中年后的自己,更着重距离之远,思亲之坚,与愁思之深。为什么要反写‘故乡思千里呢’?因为亲人的相思是互相的,‘故乡思千里’不正是我思及千里外的故乡吗?这也是个写情的小小技法。
当然,尚有不足,便格局上有些局促,与张九龄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能同匹,又有些凄清了,可能跟诗人当下处境相关。‘’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异在诗人不同情境之触发了,这个话题我们另外专讲。这首也可以看作是‘’大唐边塞始祖‘’带给我们的另一生活剪影吧。
【附】百度赏析: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
【悟】:关注诗外之身的故事或许比关注诗词文字本身更加理解诗词,理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