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和医院的区别(浅谈基层卫生院与公立医院的定位差异)

一、基层卫生院与公立医院在用药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差异:基层卫生院与公立医院在规模条件、服务能力、人员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基层机构在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以及接受上级医院转诊患者服务的开展。
2. 药品配备和使用政策: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配备和使用有特定的政策和要求,比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优先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这与公立医院的用药结构有所不同。
3. 医改政策导向:近年来,医改政策鼓励药企下沉到县域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的建立让一些主攻城市公立医院的药企开始关注基层市场。同时,医联体、医共体的建立为药企提供了一条药物下沉渠道。
4. 经济和市场因素:基层医疗机构的购买力相对较弱,产品定价不能太高,这导致药企在基层市场推广的药品种类和策略与城市公立医院不同。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量大多不高,但总量上可以与三级医院媲美,这对药企来说是一个吸引人的市场。
5.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医疗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公立医院存在差异。
6. 药品监管和使用管理:国家对药品的监管政策,如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等,也会影响基层卫生院与公立医院的用药差异。
7. 医疗服务信息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推进程度不同,也会影响药品使用的效率和合理性。
8. 绩效考核指标: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合理用药等,这些指标将促进基层用药市场改变,对相关产品市场也将形成冲击。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基层卫生院与公立医院在用药方面的差异。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和政策的逐步完善,预期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结构将更加合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基层卫生院与公立医院在药品采购和使用上的主要不同点包括:
1. 药品配备政策:基层卫生院主要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而公立医院的用药结构相对更为多样,不局限于基本药物。
2. 采购方式:公立医院药品采购通常采取省级集中批量采购,通过双信封制公开招标采购,医院作为采购主体,按中标价格采购药品。而基层卫生院的药品采购政策则更注重需求导向和质优价宜,优先采购使用集采中选药品及价格适宜的药品。
3. 药品使用管理:基层卫生院在药品使用上更强调合理用药和药品使用监测,如通过处方点评和医师约谈制度来规范医生处方行为,减少不合理用药。
4. 药品供应保障:基层卫生院在药品供应上可能面临更多挑战,如偏远地区药品配送问题,以及药品短缺的监测和预警。
5. 药品价格:基层卫生院的药品价格可能因为网采等原因而出现价格更高的情况,这与公立医院相比,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和患者的用药负担。
6. 医保政策影响:基层卫生院在药品采购和使用上受到医保政策的影响较大,需要考虑医保目录内药品的使用和报销问题,而公立医院虽然也受医保政策影响,但可能在药品使用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7. 药品种类和数量:基层卫生院一般配备药品种类几百种,而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药品种类可能更多,达到上千种。
8. 药占比:基层卫生院在控制药占比方面可能面临更多困难,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来降低药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
9. 医疗服务能力:基层卫生院在医疗服务能力上相比公立医院有所差距,特别是在急诊抢救、手术等方面,这影响了药品使用的类型和范围。
这些差异体现了基层卫生院与公立医院在服务能力、政策要求、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也反映了医改政策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三、基层卫生院与公立医院的病人群体存在一些显著的不同点:
1. 医疗服务可及性:基层卫生院通常位于社区或乡村,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近距离的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可能距离居民区较远,但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据2022年统计,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这体现了基层卫生院在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的优势。
2. 病人就医偏好:由于基层卫生院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病人群体可能更倾向于患有常见病、慢性病等需要长期管理的病患。而公立医院则可能吸引更多需要特殊治疗或手术的复杂病例。2019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达20.3亿人次,显示出基层医疗机构在处理常见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医疗服务内容:基层卫生院提供的服务内容可能更侧重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而公立医院则提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包括急诊、专科门诊、住院治疗等。《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中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长期处方服务,方便居民尤其老年人配药开药。
4. 医疗资源配置:公立医院通常拥有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更专业的医疗团队,能够提供更复杂的医疗服务。相比之下,基层卫生院的资源可能相对有限,但正在通过政策推动和资源整合逐步提升服务能力。
5. 医疗费用: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费用通常较低,适合需要长期慢性病管理的居民,而公立医院由于提供的服务更为复杂,费用可能相对较高。2019年数据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医院平均水平。
6. 医疗服务模式:基层卫生院正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与居民的联系,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公立医院则可能更侧重于疾病治疗和急性医疗干预。
7. 病人满意度:基层卫生院通过提供便捷、亲切的服务,可能在病人满意度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医疗服务方面。而公立医院可能在提供专业医疗服务方面获得病人的认可。
不过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这些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两者在医疗服务体系中也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如何平衡基层卫生院和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资源分配,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上下联动、区域协同、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服务体系。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措施:
1. 加强医联体建设:通过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支援帮扶,提高县级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智慧医疗辅助信息系统、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以及组织二、三级医院通过人员下沉、远程医疗、培训、巡回医疗等方式提高基层能力。
3.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以省份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4.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指导地区探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经评估符合调价条件的地区及时完成调价。
5.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所有统筹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或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合理确定支付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6.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推进基层多病共防、多病共管和医防融合服务。
7.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建设,支持中药工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布局。
8. 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制定关于深化医教协同加快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提高乡村医生队伍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
9. 开展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指导部分城市开展试点,探索建设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0.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公益性,扩大普惠性,提高可及性,深入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满足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